服务通道

欢迎来到厦门立和中医网站,我们将为您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,您在就诊中有任何疑问或者有合作意向欢迎致电0592-6669566!

立和微信服务号

立和微信订阅号

四季养生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医养生 > 四季养生
  • 缓解咽喉炎的常用清咽方

    缓解咽喉炎的常用清咽方咽喉炎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,分为急性咽喉炎...

    查看更多>>

  • 山药健脾止泻补阴精

    山药是老百姓喜爱的药用食品,味道甜润,性平和,归肺、脾、肾三经...

    查看更多>>

冬季养“藏”系列之艾灸养生

发布时间:2013-12-16

  艾灸,是借火的热力及艾的药物作用,通过经络的传导,温阳通脉、行经活血、扶正祛邪,以达到治疗疾病、防病保健的一种治疗方法。《黄帝内经》说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,明朝著名医家李梴在《医学入门》中说:“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。”“虚者灸之,使火气以助元阳也;实者灸之,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;寒者灸之,使其气复温也;”
  中医古籍有 “体寒是百病之源”的记载,是说明阳气在我们体内的重要性。阳气不足,导致气血不畅,不能滋养经脉、肌肉、皮毛,以致气血淤积于某处而致病,久则出现各种疼痛。
  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(艾)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,转肃杀之气为融合;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”。艾草本身具有温阳通经的作用,再加上火的热力,因此艾灸具有温经散寒、行经通络等功效。由于其显著的养生保健功效,以及安全性高、无毒副作用、方便实用等诸多优点,很早就在民间流传。由于传统文化的断层,现代中国人不知道其对保健的奥秘。但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韩,目前已将艾灸作为日常保健的一项重要活动。有报道称日本某个小岛频频出现百岁老人,与长期艾灸足三里有直接关系。
  冬至一阳生,又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候。冬至前后艾灸不仅能祛除阴寒之气,又能顺应阳气初生的状态,起到祛风散寒、助阳化气的作用。因此冬季是使用艾灸温阳的最佳季节。
  总结艾灸有以下几大功效:
  温经散寒
 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,内联脏腑,外布体表肌肉、骨骼等组织。正常的机体,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,循序运行。
  如果由于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等外因的侵袭,人体局部气血凝滞,经络受阻,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。此时,灸治一定的穴位,可以起到温通经脉、温经散寒的作用,《灵枢·禁服》云:“陷下者,脉血结于中,血寒,故宜灸之”。灸法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,加强机体气血运行,因此对于血寒经络不畅,气血凝涩引起的痹证、虚寒腹泻等疾病,效果甚为显著。
  扶阳固脱
  凡大病危疾,阳气衰微,阴阳离决等症,用大炷重灸,能祛除阴寒,回阳救脱。宋代《针灸资生经》也提到:“凡溺死,一宿尚可救,解死人衣,灸脐中即活”。《伤寒论》指出:“少阴病吐利,手足逆冷……脉不至者,灸少阴七壮”。“下利,手足厥冷,烦躁,灸厥阴,无脉者,灸之”。说明呕吐、下利、手足厥冷、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,用艾炷重灸关元、神阙等穴,由于艾叶的纯阳性质,加上火本属阳,两阳相得,往往能起到扶阳固脱,回阳救逆,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,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、急性腹痛吐泻、痢疾等急症的急救。
  升阳举陷
  《灵枢·经脉》篇云:“陷下则灸之”,关于陷下一症,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“陷下者,皮毛不任风寒”,“今言下陷者,阳气陷入阴气之中,……则灸之”。 《类经图翼》云:“洞泄寒中脱肛者,灸水分百壮”。说明灸疗对气虚下陷、卫阳不固、腠理疏松者有显著的效果。适用于现代脏器下垂等疾病,如脱肛、阴挺、久泄等。
  防病保健
 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,并提出了“防病于未然”、“治未病”的学术思想,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,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,是最常用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。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提到:“犬所啮之处灸三壮,即以犬伤法灸之”,以预防狂犬病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有“凡宦游吴蜀,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,勿令疮暂瘥,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”。说明艾灸能预防多种传染病。
  《针灸大成》则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。民间俗话也说“若要身体安,三里常不干”。说明艾灸显著的防病保健作用。
  总的来说,灸法适宜体质较虚寒之人,尤其是长年寒湿痹痛、关节疼痛者,坚持使用,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。对于无明显病痛,长期四肢冰冷的人,灸法又能够起到预防疾病,改善虚寒体质,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。
  下面介绍艾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
  一、艾灸的方法:将艾条点燃,火头与皮肤的距离约为2~3cm,以自觉较温热但不烧灼疼痛为度。
  二、施炙的时间:一般每次每个穴位15分钟以上。时间一般在下午或傍晚为宜,因下午时阳气下潜,借天地之气将艾灸所增加之阳气潜藏于体内,效果更佳。
  三、施炙的顺序:据《千金方》记载:“凡灸当先阳后阴……先上后下。”如果身体的上下前后都需要选穴进行艾灸,就应先灸背部、上部,然后再灸胸腹部、下部。先上后下有助于阳气的潜藏。
  四、艾灸禁忌人群和情况:
  极度疲劳、过饥、过饱、酒醉、大汗淋漓、情绪不稳的情况下不宜艾灸,
  体质阴亏血少明显,素来津液亏虚,虚热体质,元气大虚之人不宜艾灸。
  五、艾灸的注意事项:
  1、在第一次艾灸时,须于标记点附近寻找穴位点。穴位点的感觉一般是:灸时觉热力内透、温暖舒适、热流沿着经络传感等,但皮肤烫痛感一般不会太明显。是否找对孔穴位置是灸疗效的关键之一,请耐心寻找。找到后请以后每次固定此点,连续艾灸。
  2、灸时尽量做到火力连续,不要间断。
  3、灸至热流沿经络传感,甚至在传感过程中出现寒热交替、某个区域冰冷、腹胀或腹中温暖,此时不可停灸,须持续灸至传感传遍整条经络、灸感消失或患者觉得全身舒适,才算艾灸整个过程。若不出现传感,则至少要让热感持续约半个小时,再换下一个穴位。
  4、艾灸后会经常出现腹胀、屁多、关节酸痛、微汗、鼻塞流涕等症状,甚至有很多人在灸后出现灸疮,甚至化脓等。这些都是寒邪外排的佳兆,切勿因此惧而停灸,以免半途而废,影响疗效。若灸疮过大或化脓,注意保持疮口干燥,少触冷水。灸疮一般需一个月愈合,请等待灸疮结痂、脱落。如遇分泌物增加时,效果为最好。灸疮愈合后若瘢痕呈坚硬疙瘩或紫暗颜色,是病根未除的表现。若瘢痕颜色灰白,平坦柔软,则可能已达到治疗效果。
  5、请每日选1-2个穴位灸至传感出现,尽可能将一个穴位灸透,才换灸下一个穴位,不宜贪多求快。艾灸每日1-2次。
  6、灸时尽量保持安静状态,不做其它事,闭目养神为宜,以利经气运行。
  7、灸后尽量不要洗浴、触冷或吹风。女性经期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使用灸盒时皮绳不可绑太紧,以免影响传感传导。
  8、艾灸过程中若出现口渴难忍,可能是身体阳气一时温通,津液不及输布的情况,可浓煎黑豆汤加白糖热服即可。
  9、普通的保健穴,如足三里等,一般可以连续艾灸一年以上。艾灸功在缓图,坚持方能见功。具体治疗穴位请在医生指导下应用。
  艾灸是常用保健方法,坚持艾灸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,针对许多慢性病有其它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,提倡艾灸不仅可以节省药材资源,而且方便简易、风险小,能减少患者吃药,节省医疗费用。
  下面给大家介绍冬季艾灸养生保健五大穴位。
  1、命门穴
  命门穴又名精宫,属于督脉。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。
  命门穴其气与肾通,是补肾强腰、温养肾气的主要穴位。坚持艾灸命门,对长期腰脊疼痛、坐骨神经痛、肾气虚弱之遗尿、尿频、阳痿,以及妇女虚寒型月经不调、带下、盆腔炎等有显著疗效。
  2、关元穴
  关元穴又名丹田,是任脉之穴,位于脐下三寸。
  关元穴是一身元气所在,具有培肾固本、温补元气、通调冲任的功效,能调治元气不足的诸虚百损,以及尿频、夜尿频多等泌尿生殖系统病症。
  3、中脘穴
  中脘又名太仓,位于腹部正中线,脐上四寸处。
  中脘是胃的募穴。艾灸中脘可以起到和胃散寒、温中止痛的作用。适用于虚寒型胃痛、腹胀、厌食、呕吐、呃逆等。
  4、足三里穴
 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,是五输穴之一。位于膝眼下三寸,胫骨旁一寸。
  足三里,是培补后天、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。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。因此长期艾灸足三里能起到很好的健脾胃的作用。古语有“三里灸不绝,一切灾病息”。
  5、三阴交穴
  位于足内踝上三寸。是调理妇科疾病的要穴。
  顾名思义,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的穴位,因此艾灸三阴交能温养三条阴经,对妇科虚寒性的痛经、月经不调、手足冰冷等有很好的疗效。可谓“女性第一要穴”。
  最后,提醒大家注意,艾灸后请务必将艾条熄灭,以防意外。
关于立和|联系我们|乘车路线|招贤纳士

Copyright 2005-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立和中医 版权所有 闽ICP备11013747号

健康咨询:0592-2576176 6669566 QQ:2413615254 地址:厦门思明区前埔北路487号101-201 网址:www.lhtcm.com
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及时更改!